看了民国小学生写的作文儿,我羞愧难当

-
+
御姐音
大叔音
萝莉音
型男音
你们好呀,!
写作是很重要的底层核心能力,也是观察力,知识积累,逻辑性,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。
单一技能,咱们辅导起来很容易,比如背个单词,认个生字,做个计算;
但像写作这种综合技能,咱们辅导起来经常无从下手。
感觉孩子写的不好,但是哪儿不好,说不上来;怎么改,更是没头绪。
最近看了一位特级教师蒋军晶教孩子们写作文的方法,特别实用。
不需要咱们自己琢磨,拿来就能指点孩子;随便用几点,作文就精致很多。
今天分享给大家,寒假马上到了,留着辅导作文儿的时候露几手。
开学老师一看,哎呦,一个假期进步不小,想着都美。
“有一天”能不用就不用
“有一天” “今天”“昨天”是孩子们最常在叙事作文儿和日记里用的。
有一天下午,爸爸带我去公园儿。
有一天,妈妈给我买了个时装设计套装。
今天晚上,我们一起看了玄奘纪录片。
用有一天开头,能自然引出做过的事儿,但是人人都这么写,作文就千篇一律。
老师判作文的时候也会疲劳。
蒋老师给孩子们两个建议。
第一,直接删掉。
有一天,我感冒了,浑身不舒服。
直接变成:我感冒了,浑身不舒服。
今天,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开始了。
直接变成: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开始了。
删掉之后,读者通过读文章,也会知道这件事发生在“某一天”。
第二,换个位置。
今天星期六,妈妈要出门,派我照顾妹妹。
可以把今天星期六换到后面,再简单做下调整:
妈妈要出门,派我照顾妹妹,这个周六算是毁了。
既保留了时间,又体现了心情。
第三,变成“环境”
有一天晚上,爸爸又喝醉了,跌跌撞撞走进屋里,身上蹭了一身白。
这个思路是,想想当时的天气和环境是什么样的,把它们描写出来,代替“有一天晚上”。
比如换成:
夜深了,路灯昏黄,微风阵阵。月色如练,静静地笼罩着大地。突然我听见开门的声音,爸爸又喝醉了,跌跌撞撞走进屋里。
要动连着动
孩子们写作问经常发愁写不够字数,让写200字,不到100字就把事儿都写完了,剩下的字数硬凑。
比如写乒乓球比赛:
就这样你来我往,比赛到了关键阶段,比分7︰7。对方发球,他发了一个旋转球,让人看得眼花缭乱。
这时候就用蒋老师说的这一招儿,要动连着动。
发球是一个动词,那再想想发球前后还有没有其他动词,把它们连起来。
就变成了:
对方发球,只见他高高地将球抛起,眼睛死死盯着,球接触球板的一瞬间,他手腕轻轻一抖,脚一跺,球高速旋转着,向这边飞来。
这个方法我之前也写过,让孩子想象她肩上抗了一台摄影机,把每一个细小动作都一帧一帧捕捉下来。
顺着这个思路,一个简单的让座,也能细化成一连串的细节动作。
给“很”和“非常”找替身
别说孩子们了,我用“很”和“非常”都用得超级多,很多时候就是想不出来更好的词。
孩子们的作文里也很常见(又忍不住用了很):
我很难过,
妈妈非常高兴,
天气非常冷,
屋子里很黑,
想把“非常”换掉,可能我们想到的是,换成“特别”,“尤其”,“超级”。。。还是局限在找同义词的思路里,换了之后作文增色有限。
而蒋老师给出的方法能让作文有质变。
我们用“天气很热”,是想突出“热”,那天儿热的时候,具体有什么表现呢?
顺着这个思路想想,可能会想到大太阳,暴晒,没风,热得脸通红,嗓子干渴。。。思路慢慢就打开了。
把“终于”之前补齐
很多孩子很喜欢用“终于”,我小时候也是。
写学包饺子,没写几句就说,在妈妈的帮助下,我终于学会了擀饺子皮儿。
写拼乐高,没写几句就说,我终于拼好了潜水艇模型。
写做作业,没遇到啥难题就说,我终于完成了数学作业。
“终于爬到了山顶”,肯定是觉得爬到山顶很不容易,那前面就要多写怎么个不容易。
比如山很陡,很高。
爬到半山腰,腿就不听使唤了,嗓子干得冒烟儿。
陡峭的地方,手脚并用。
有好几次都想放弃,但是歇一歇,给自己鼓劲儿,继续前进。
最后,终于爬到了山顶。
字数三,四,五
最基本的断句,加标点,孩子们都知道。但是有的作文,加完标点读起来还是很长:
因为隔出来的句子,形容词还是太多,所以读起来很累。
为什么名家名篇读起来那么舒服,就是因为短句多,朗朗上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