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走进不科学

第一百四十一章 11世纪全球最强数算天团!(6.6k)

走进不科学 新手钓鱼人 12642 2023-06-30 17:42

  一秒记住【笔趣阁小说网 www.biquge34.net】,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

  “哦?杨怀先生?”

   屋子里。

   听到谢老都管报出的这个名号。

   原本正在研墨的老贾忽然放下了墨块,抬起头,对老苏问道:

   “子容兄,杨怀先生....此人莫不是那位在元祐浑天仪象中筹算机轮刻度的韩公廉,韩文义?”

   “不错,正是此人。”

   老苏点了点头,肯定了他的话,同时解释道:

   “透镜之事事关重大,因此老夫厚颜多请了几位数算大师前来帮忙,还请桐屿先生勿要见怪。”

   老贾无所谓的摆了摆手,说道:

   “子容兄,小事矣,何来怪罪之说?

   恰好我与文义也有好些年不见了,正好在你府上与他一聚,还能省几贯钱蹭你顿饭,岂不美哉?”

   老贾这番话说的相当坦然,看得出来,他确实不觉得老苏的做法有何不妥。

   毕竟他以前也是个做过左班殿直的人物,在调任代州后也参加过几次州府组织的工程设计。

   因此他很清楚。。

   在一些实操项目面前,一个人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,官方也不会只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
   顶多就是在地位方面分出主次,实际上还是要以最终计算的结果为主。

   虽然他还不清楚老苏...或者说徐云这次究竟要利用透镜原理搞一番怎样的大事。

   但光从徐云先前写出的那些式子就不难判断,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大量工具人...咳咳,算力的工程。

   因此他不但对韩公廉等人的到来不反感,甚至还相当相当欢迎。

   过了一会儿。

   在谢老都管的带领下。

   屋外走进了六位高矮、胖瘦以及年龄都不尽相同的男子。

   “桐屿先生,来来来,老夫且为你介绍一番。”

   待六人入屋后,老苏指着几人道:

   “这位是安世松,字应童,现为吏部著作佐郎,人称东平先生。”

   安世松是个五十上下的小老头,个子比老贾还要瘦点,蓄着一缕山羊胡。

   不过最吸引人注意力的并不是他的胡子,而是他大夏天的还穿着一身黑色马褂。

   待老苏介绍完毕,此人很是恭敬的与老贾一行礼:

   “晚辈安世松,见过桐屿先生。”

   老贾虽然看上去脾气不太好,但面对同行时还是比较客气的, 毕竟这年头的数学家和后世的正版读者一样稀少, 只见他同样回了个礼:

   “东平先生有礼了。”

   老苏见状, 便接着介绍道:

   “这位是熊涣之....”

   “这位是宋恪....”

   “这位是林淮南.....”

   而在来到第五位年轻人面前时,老苏着重多提了几句:

   “这位是刘益,字乐颐, 暂时无号,乃是稽古学宫最年轻的一位数算教习, 未来可期矣。”

   听到刘益这个名字。

   老贾没啥反应, 徐云倒是不由多打量了此人几眼。

   刘益。

   这就是当初在选人时提到过的、在史书上略微留下过名字的数学家之一。

   不过史书上对刘益的记载不多, 只提到他是一位北宋末年的人物。

   大约在元丰三年也就是1080年,完成了一部论古根源著作, 提出了二次方程式的一类求根法。

   从其后来能被杨辉编入田亩比类乘除捷法来看,能力应该是要比寻常数学家更强一点的。

   毕竟杨辉和北宋只差了一百多年,相当于现代去考证鸦片战争时期的人物, 理论上是不会出太多错漏的。

   在介绍完刘益后。

   老苏指向了最右一位看上去相当高大的胖子:

   “桐屿先生, 此人老夫就不必介绍了吧。”

   老贾闻言走上前, 微微打量了一番此人, 有些感慨的道:

   “文义,你我有二十年没见了吧?”

   胖子...也就是韩公廉乐呵呵的朝他一拱手:

   “已有二十三年了, 先生多年不见,风采依旧。”

   老贾与他简单回了个礼,随后有些好奇的问道:

   “文义, 当初见你时,你好似连饭都吃不饱吧, 朝休后还得去做小工才能糊口。

   怎么这些年没见,你倒是发福了不少?

   还有这衣服...我瞅瞅...啧啧, 天新轩的?”

   天新轩。

   光听这名字,就知道这家店的来头绝不一般。

   毕竟在华夏古代, 人名还好说,但店名里能带天字的商铺却并不多。

   更别提在汴京这种天子脚下了,这类店铺后头最少都是个普通的皇亲国戚。

   看着一脸讶异的老贾,韩公廉依旧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:

   “桐屿先生,您有所不知,元祐七年晚辈博鞠中了七百贯钱,买了几亩地, 秋收屯了些粮。

   开年又逢青唐收复,粮价暴涨,一下就阔绰了不少.......”

   老贾and徐云:

   “.......”

   得。

   又一个小谜团被破开了。

   了解宋史的都知道,宋代是个赌博业非常非常发达的时期。

   其中比较常见是就是掷钱和关扑, 进阶点的就是蹴鞠赛马。

   再离谱一点的,就是敢赌皇帝今天宠幸哪个妃子——有些时候后台还是皇帝你敢信?

   基本上除了皇位归属不敢赌外,任何东西都能成为赌博的名目。

   因此,一件很神奇的事儿发生了:

   北宋截止到1023年之前,每年中大奖的欧皇都会被记录下名字。

   元祐七年,也就是公元1092年的时候。

   汴京有个欧皇中了七百多贯钱,其登记的名字就是叫韩公廉。

   因此后世的数学界有部分人坚信,这个韩公廉就是那个数学家,两者是同一个人。

   毕竟韩公廉这个名字可以说相当少见,重合的概率并不大。

   不过在另一部分人那儿,则以没有准确资料为理由给否了。

   虽然明面上是所谓的严谨起见,但实际上嘛,徐云更偏向是来自非酋的愤怒......

   视线再回归原处。

   在彼此介绍完认识后,徐云又简单复述了一遍问题内容。

   又过了一会儿。

   几位最次也是当代一流末尾的数学家,正式开始了演算。

   看看这配置吧:

   贾宪、韩公廉、刘益,光记在史书上的数学家就有三个。

   剩下的另外三人虽然名不见经传,但从简单的交谈中也不难看出,这几人的数学涵养也相当不错。

   甚至可以这样说。

   在眼下这个时代,在公元1100年。

   这六人就是全世界最强的数算天团!

   真限定版。

   其实从后世的角度来看。

   徐云提出的问题其实不算很难:

   这属于菲涅耳近似的一道门槛,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几何光学的一种,解法堪称多种多样。

   最简单的一个,当然就是几何光学作图法。

   不过简单归简单,作图法所能给出的信息也非常有限,只能给出已知焦距的透镜的成像性质。

   它没法把焦距和透镜本身的性质联系起来,属于数学上最简单的方式。

   更进一步,则可以使用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,也就是费马原理。

   利用费马原理,可以给出几何光学近似情况下透镜形状和材质对成像的影响,数学上比前一个麻烦一些。

   第三阶段就是惠更斯-菲涅尔原理,也就是光的标量波衍射理论。

   用这个理论分析成像问题,还能够给出更多的信息——比如透镜孔径的影响等等,这也是为什么天文望远镜口径越大越好的原因。

   更严格一点的自然就是麦克斯韦方程组了,求解给定边界条件下的波动方程。

   但最后这种方法实在太麻烦了。

  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:

   后世大学阶梯教室的黑板都见过吧?

   如果用第四种方法,最少需要六块这种黑板——而且还不一定能算出解析解。

   所以除非前面的近似理论不适用,否则一般没人这么干。

   也正因如此,徐云准备走的是第三种思路。

   虽然第二种方式在理论数学上复杂很多,算一个透镜要做两次二重积分。

   但一来它的现实效果最好,在理论体系严重滞后的情况下,现实效果的重要性无需多言。

   二来便是.....

   老贾,他可是杨辉三角的真正发明人。

   杨辉三角是解积分最契合一古老工具之一,因此想让老贾踏出那一步,理论上其实是有不少实操性的。

   当然了。

   这里的踏出一步并不是指发明微积分,而是一种思路上的暂时性应用。

   毕竟单靠一个杨辉三角是没法鼓捣出来微积分的,需要一定的数学积累才有——更关键的是,这种数学积累指的还不是个人积累,而是整个数学界的积累。

   视线再回归原处。

   在骤然发现了一个新领域后,老贾和韩公廉等人表现出了相当浓郁的兴致。

   毕竟这年头,这种团队公关的情况太少见了。

   只见几人或在讨论思路,或直接上手进行了数据测量。

   比如刘益的手里,此时便出现了一个很原始的工具:

   曲尺。

   说道曲尺,就不得不先说另一个概念了:

   角度。

   华夏古人在其漫长的科技实践中,其实很早形成了抽象角度概念——这里的早字,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。

   但遗憾的是。

   他们并没有以此为发展,建立相应的角度精确计量——注意,是精确计量。

   这种情况要持续到到明朝,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角度概念,方才打破了这种局面:

   他和徐光启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给出了角的一般定义,描述了角的分类及各种情况、角的表示方法,以及如何对角与角进行比较。

   而在此之前。

   华夏一般只有两种粗略的角度计量方式。

   第一种非常简单,就是只按钝角和锐角划分,用到的字是倨和勾。

   倨表示钝,勾表示锐。

   倨勾中矩,就是直角。

   而第二种就比较复杂了。

   它和测量方位有些类似:

   用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这十二个地支,加上了十千中的甲、乙、丙、丁、庚、辛、壬、癸和八卦中的乾、坤、艮、巽组成二十四个特定名称,用以表示角度。

   也就是说每个名称大概是十五度左右。

   不过很奇怪...甚至可以说至今都算是个未解之谜的是......

   古代的华夏先贤,其实是知道360这个概念的:

   先民在进行天文观测时,所采用的分天体圆周为365+1/4度的分度体系,这其实已经无限的接近于360度方法了。

   奈何遗憾的是。

   在天文之外的其他测量角度的场合,先民们压根不使用这一体系。

   因此。

   这种分度方法对华夏角度计量的建立不能起到任何作用。

   所以在一些营销号嘴里你会看到什么“华夏其实才是第一个定义360度的民族”的说法,其中用到的就是天体分度体系——很遗憾,后面半句话没问题,但整句话是错误的。

   或者举个现代点的例子,应该就更能明白怪在哪里了:

   这大概就有些类似21世纪,有个科学家正确的解析了高维空间的概念,但他不把这个概念用到科研上,而是拿来做成了小说和电影某类基础设定,偏偏这套设定还被很多电影沿用了,所以几乎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听过这种设定。

   但在科研界,所有人仿佛都忽视了这个设定一般,只去钻研各种低效率的判断。

   这确实一种很奇怪的情况:

   因为天体圆周也是通过列圆方式确定的,以先民们的智慧,不可能想不到这回事才对。

   因此在后世的一些民科圈里,有些人就提出了一些神神叨叨的猜想。

   比如说古代先民的认知被屏蔽啦、有关角度的碎片被抽走了等等。

   甚至还有因此鼓吹256度说的,相当奇葩。

   话题再回归原处。

   无论先民们采用的是哪种分角方式,在分好角度后,都必然要进行另一个步骤:

   测量。

   也正因如此,曲尺便出现了。

   这是一种一边长一边短的直角尺,也有较为特殊的圆弧曲尺。

   在一些地方,这玩意儿也称角尺,俗称拐尺。

   只见此时此刻。

   刘益正拿着曲尺,测量着透镜的角度:

   “丑角中刻....午角下刻....亥角上刻....寅角上刻....”

   上刻下刻中刻。

   这应该是刘益自己想出的一种分类,相对于24分角又进行了一次精细化。

   但纵使如此。

   也不过是达到了72分的精度而已,离360分足足差了五倍。

   而要校精这五倍的差值,有且只有一种方法:

   通过不断调整透镜角度,收集大量的对应信息,从中一步步的筛出最精准的答案。

   徐云见状,眼中闪过了一丝不忍。

   要知道。

   这可是整个过程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。

   后世只需要三到五个测绘数据就能锁定的某个区间,老贾可能需要一百多组。

   毕竟这有个开方过程呢,等于计算量一下提高了很多倍。

   随后徐云张了张口,想要将角度的概念告诉刘益和老贾他们。

   但犹豫再三,他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。

   毕竟按照他的本意,这次的凸透镜推导,自己真不能参与太多.....

   如果告诉了老贾角度概念。

   那么入射角和出射角呢?

   束腰半径呢?

   屏函数采样呢?

   傅里叶变换呢?

   这些可都是连着的概念。

   别看徐云说出来就几个字,但为了突破这些壁垒,先贤们(无论中外)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
   因此无论如何,这个口子都绝不能开。

   就像女装一样,开口子只会有零次和无数次。

   要知道,徐云在这个世界可以停留的时间并不长,前后只有一年多。

   诚然。

   他可以在这段时间里搞出一些大新闻,震撼震撼这些古代人。

   但若是只一位的灌输成品知识,而不去告知更深层次的根由、不去建立一个具备自我思考反馈的体系。

   那么所有的一切在徐云离开后,都只会成为只知表而不知里的‘黑科技’。

   这种无根之萍的下场,在后世华夏金元足球中体现的堪称淋漓尽致:

   在资本涌入时,资本引进知名外援,将留洋或者有望留洋的球星留在国内。

   透支他们的青春,不去培养新人,联赛一时无两,亚冠甚至世俱杯都取得过不错的成绩。

   但当金元退去。

   一切就都被打回了原形,甚至要比之前更糟糕。

   现在的国足球迷已经可以期待输缅甸了。

   徐云担心的就是这种事情:

  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。

   因此徐云宁愿自己的脚步慢点,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少点。

   也希望能够为他们开垦出一片有活力的土壤。

   而开垦土地的第一步。

   便落在了老贾、韩公廉以及刘益等人的身上。

   想到这儿。

   徐云不由深吸口气,对徐云道:

   “老爷,咱们出去说话吧。”

   ............

   注:

   6k大章,求月票啊啊啊啊!!!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